藝展會特寫|呼和浩特DIY風箏小穀風箏惹人愛:第六屆北京藝展會,今天繼續在北京展覽館舉行。今天,除了書法名家作品抽獎活動依舊吸引人氣,專題講座——“飛翔的彩繪——小穀風箏”也受到了觀眾的熱烈追捧。
小穀風箏製作技藝,源於清末,傳承四代,已有近兩百年曆史。如今,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“風箏製作技藝(哈氏風箏製作技藝)”代表性傳承人小穀先生,搜集、重新繪製了自1903年至今哈氏風箏的百幅圖譜,在講座上一一展現給觀眾。
小穀風箏;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,憑借四件軟翅風箏獲得銀獎;父親哈魁明一生作品甚多,但“文革”時期盡毀,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,他才重新整理風箏製作技藝方麵的書籍。呼和浩特DIY風箏“風箏頂多保存一百多年,而繪畫卻能保存更長時間。”哈魁明臨終前將繪製家族風箏圖譜這份特殊的“作業”留給了哈亦琦。
風箏圖譜,也就是風箏上的繪畫圖案,是風箏“全身”具文化內涵的部分。小穀終於開始踐行父親的囑托,動手畫起來。家裏客廳靠窗的一張小方桌就是他的工作台,水粉、水彩、國畫色和毛筆等簡單的工具擺了一排,隻要有空閑,他每天都要畫上三四個小時。在繪製圖譜期間,小穀還訪問了世界各地很多博物館,搜集祖輩留下的作品,同時研究和查找資料。這一畫就是20年。
專程趕來聽講座的一位小觀眾說:“真沒想到,小小的風箏,能畫出這麽豐富多彩的圖案,而這些圖案背後,還竟然有這麽感人的故事。”
小穀風箏藝術伴隨著圖譜一代接一代傳承,每一代小穀風箏的傳人也都在臨摹和複製的時候,增加了對風箏藝術的創新和發展。而通過藝展會上深入的講座和現場的製作體驗,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上風箏彩繪,並傳承這門藝術。
藝展會精彩仍在繼續,呼和浩特DIY風箏展覽館集中展示時間持續到7月31日,分會場展演時間延續到8月20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