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DIY風箏“風箏”原來是這麽來的,關於風箏的知識點你知道多少?眼下,春回大地,春暖花開,春意盎然,天是越來越暖和了,草長鶯飛、春意盎然,一切都是欣欣然然的樣子,那現在最適合玩什麽?沒錯,放風箏。一說到放風箏,是不是立刻就想到郊外、到田野、到草地,跑起來、騷動起來、快活起來?先別急,先畫知識點:話說放風箏是古代人春天必備的娛樂項目,所以有關風箏的詩詞也是極多的。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清代高鼎的那首《村居》:草長鶯飛二月天,拂堤楊柳醉春煙。?兒童放學歸來早,忙趁東風放紙鳶。
明代徐渭還寫過《風鳶圖詩》:呼和浩特DIY風箏<柳條搓線絮搓棉,搓夠千尋放紙鳶。消得春風多少力,帶將兒輩上青天。而宋代寇準也寫過一首《紙鳶》:碧落秋方靜,騰空力尚微,清風如可托,終共白雲飛。看完這幾首詩,那問題來了,以前的“風箏”都是叫“紙鳶”,那為什麽後來又叫“風箏”了呢?哎,我這麽一問,是不是有種恍然的感覺,是不是從來沒考慮過這個問題?傳說風箏的是由韓信發明的,垓下之戰,韓信讓人用牛皮作風箏,放上竹笛,迎風作響,漢軍配合笛聲,唱起楚歌,渙散了楚軍士氣,“四麵楚歌”就這麽來的。
早期的風箏都與軍事、通訊有關,到了唐朝漸漸進入民間,成為人們娛樂遊戲的玩具。根據明代陳沂《詢芻錄》記載:“初,五代漢李鄴於宮中作紙鳶,引線乘風為戲。後於鳶首,以竹為笛,使風入作聲如箏,俗名呼風箏。”呼和浩特DIY風箏雖然後來人們很少再在上麵放竹笛了,但“風箏”的名字卻一直流傳了下來。